云南大理网,每日更新最新大理新闻!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大理新闻 >

杨人和与他的公益书屋“仁人之家”

标签:书屋 记者 人和 孩子 人之  日期:2017-02-27 01:38
无声地照亮着孩子们的阅读梦,种养殖技术,四五个老年人戴着老花镜潜心阅读,“很多村民不重视下一代教育,免费读,省吃俭用办书屋 创办公益书屋,中国全史,“坐三轮车也就几元钱
    □ 本报记者 苏云慧 文/图    3万余册藏书, 40多年的坚守,在大理市海东镇南村村委会水井村,有这样一个老人,为着“让村里孩子有书读”的理想,在自己家创办农村公益书屋“仁人之家”,无声地照亮着孩子们的阅读梦。他,就是杨人和。    一个冬日的下午,记者来到杨人和家中,拜访了这位年近古稀的“仁人之家”创办者。

平凡小院藏书香    在周围一栋栋洋房的映衬下,杨人和的“仁人之家”显得有些简单寒酸:老房子的木楼板吱呀作响,漆红色的铁栏杆早已锈迹斑斑,屋顶的瓦片间杂草丛生。但满屋子的墨宝书香却让人心生敬意,堂屋里、阁楼处、卧室里、走廊间……一个个书橱沿着墙面整齐地依次排开,3万多本书将书橱装得满满当当。架上的书虽然有些陈旧,但门类却不少,种养殖技术、法律知识、中外名著、儿童读物、学生教辅、营养健康……五花八门,无所不含。    与冬天村中清冷的街巷不同,“仁人之家”的小院里十分热闹:走廊上,四五个学生捧着书本围坐在八仙桌旁翻阅;阁楼间,七八个小孩围着书橱找菜谱;堂屋里,四五个老年人戴着老花镜潜心阅读。整个小院里,除了沙沙的翻书声,偶尔还有热烈的讨论声……“年纪大了,出远门不方便。村里有这样一个供大家看书的地方,挺好!”正在看书的赵大爷说。

公益书屋献桑梓    在小读者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仁人之家”的创办者杨人和。只见他衣着朴素,眼睛炯炯有神,鼻梁塌着一副老式眼镜,精瘦的面庞带着慈祥的笑容。    创办书屋是杨人和的毕生夙愿,谈及缘由,杨人和告诉记者,是因为爱,爱书,也爱家乡的孩子。杨人和从小就爱看书,小时候新华书店来村里卖书,买不起他就蹲在书摊旁看,一蹲就是一整天。1969年毕业后到云龙县长新乡高寒山区当老师,学校距离云龙县城40多公里,他仍坚持到县城买书看,运气好的时候能搭上一辆马车,大多数时间里,他只能靠着自己的两条腿披星戴月往返于县城和学校之间。1982年,杨人和因工作调动回到大理市海东镇。搬家时,他舍弃了家具、衣被,只带上自己心爱的书籍,2000多本书,足足装了20多个箱子。“忘什么也不能忘了书。”杨人和说。    1999年退休后,杨人和便全身心专注于公益书屋的创办,把多年来收藏的书一本本拿出来,翻晒、消毒、整理、编号……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书读,杨人和每周都要到下关逛书店,甚至到了上海大儿子家,也不忘买几本书给村里的孩子。“很多村民不重视下一代教育,有钱宁愿装修房子也不愿给孩子买书。我办书屋就是想让家乡的孩子有书读、免费读,读好书有个好前程。”杨人和如是说。    从无到有,积少成多,村里的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3万余本藏书的背后都饱含着杨人和的爱与希望。

省吃俭用办书屋    创办公益书屋,杨人和从不吝啬。一套《中国全史》2300多元,他毫不犹豫地买下。时下流行视频教学,他把中高考科目的教学CD都买了回来……“他这辈子的积蓄都用来买书了!”赵光月告诉记者,40多年来,杨人和仅仅买书就花了30多万元。    花费毕生积蓄创办书屋的杨人和,在外人看来“豪气”十足,然而在家人眼里,他却是个“抠门”老头。买书回到村口,他舍不得坐三轮车,背着半人高的大书包走回家。开通26路公交后,他更抠门了,刷老年卡免费坐到终点站后,翻过终点站旁的大山坡徒步回家。“坐三轮车也就几元钱,走山路多危险。”看着杨人和摇摇晃晃的背影,妻子赵光月心疼不已。然而,在杨人和眼里,这省下几块钱,又可以给孩子们多买几本书。女儿杨矗梅经常劝道:“书放在我这里,我周末一起拉回家。”心急的老人总是不愿等,“现在背回家,孩子们就可以看了!我等不得你。”    看着邻居们盖起了一栋栋漂亮的洋房,赵光月很是羡慕:“家里三个子女都很成器,老头子有退休工资,怎么还住旧房子呢?”杨人和则坚持:“盖新房不如多买点书,把知识留给家乡的孩子。”这些年,夫妻俩没少为“建新房”拌嘴,但看着他的那份热爱与痴迷,妻子总是让步,在背后默默支持着。

坚守初心获认可    “什么年代了谁还看书?”“一把年纪还瞎鼓捣些什么?”这是来自邻里的数落。    “这人想出风头,赚名气吧?”“你这儿一年下来,收入不少吧!”这是来自世人的“羡慕”。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杨人和有些心灰意冷,但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他一声不吭地在老宅里守着“仁人之家”和那些忠实借阅者。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守,“仁人之家”的名声渐渐传开了。“这里书特别多,是我的第二个课堂。”就读于海东中学的杨菲告诉记者,2年多来,她一直在“仁人之家”借书。“买书要到下关,太远了。这里很方便,来回只要10多分钟,都是免费看。”今年16岁的杨岳艳是“仁人之家”的铁杆“粉丝”,平日里住校的她每逢周末都要约小伙伴来看书。    孩子们来了,老人也跟着来了,村里老年协会会长杨永谷也是书屋的书迷。“不容易啊!太了不起了!这些书比我家的新房子值钱多了,知识是无价的啊!” 看书的村民们渐渐也多起来,杨人和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    如今的“仁人之家”已远近闻名,它不仅成为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还有吸引了不少外来读者。“我专程带孙子从下关过来。”61岁的游润花慕名而来,她告诉记者,本以为农家书屋应该不大,走进来才发现另有乾坤。“这才是真正为下一代做贡献!” 游润花感慨道。    如今,“仁人之家”不再是杨人和一个人的坚持,也慢慢变成了老伴、儿女们的守候。“我退休后也希望能回到家乡,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让这里的读书声传承下去。”杨人和的儿子杨矗杉说。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http://cs1j.com/传奇世界sf http://www.btfcs.com/传世私服 http://www.qpcsw.net/传世sf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