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网,每日更新最新大理新闻!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大理新闻 >

大理:抓发展推改革促跨越

标签:大理 经济 生态 文化 良好  日期:2017-10-14 10:48
生态良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是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力以赴抓发展,推改革,全州呈现出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态良好、资源丰富、区位优越,是“五朵金花”和“小河淌水”的故乡,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抓发展、护洱海、推改革、促跨越,全州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保护洱海

“七大行动”初见效

“洱海清、大理兴”。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考察并作出‘一定要保护好洱海’的重要指示。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综合施策,作出‘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的重大决策部署。”大理州委副书记、大理市委书记孔贵华介绍,大理州各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改善和提升洱海水质、改善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的目标,以不惧干扰的定力、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壮士断腕的决心,动员一切力量,采取一切措施,全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

“保护洱海,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大理州环保局局长李劲松介绍,大理州委、州政府带领各级干部群众,在保护站位上,从自然环境保护层面上升为重大民生层面;保护思路上,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再转为“生态之治”;保护方式上,从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保护措施上,强化了对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统筹领导,成立了州洱海流域保护治理领导小组,组建了州、县市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指挥部,采取了史上最严措施保护治理洱海。成立了州、县市指挥部和工作组,组建16支驻乡镇工作队,建立洱海抢救性保护行动科研团队和专家咨询体系及三级督察体系、五级河长体系。

通过不懈努力,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初步成效。李劲松介绍,洱海水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今年1月至5月全湖水质综合类别均为Ⅱ类,6月至9月全湖水质综合类别为Ⅲ类。

 

全域旅游

“一核四区”造精品

大理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等多顶桂冠于一身。

“近年来,大理把旅游业作为全州的主导型支柱产业来培育,力争把大理建设成为最具民族风情的世界级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滇西旅游集散地和世界闻名的智慧旅游城市。”大理州旅发委负责人介绍,全州共有130多个景区景点,有A级以上景区26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8个。全州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25万人。2016年初,大理市被国家旅游局列为首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同年11月,大理州又被国家旅游局列入第二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

大理把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全州旅游业的重大发展战略,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编制《大理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坚持“全州一盘棋”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科学理念,认真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构建全州旅游产业发展“一核四区”新布局,即以苍山洱海景区为核心,围绕大理市、漾濞县、洱源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先打造大苍洱休闲度假旅游精品核心区;北部片区,围绕剑川县和鹤庆县丰富的旅游资源,精心打造鹤庆银铜器手工艺品加工和剑川木雕文化产业园区;东部片区,围绕宾川县和祥云县佛教文化优势,打造大理东部佛教文化旅游区;南部片区,围绕巍山县、南涧县和弥渡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南诏文化、小河淌水和茶山花海民俗特色旅游区;西部片区,围绕云龙县和永平县的旅游资源,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县。

 

精准扶贫

“六个聚焦”正发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大理州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01.18亿元,全州共脱贫20.9万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理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按照‘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的要求,全州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987户198470人,做到贫困对象全面精准。”大理州扶贫办主任李德琦介绍,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理以“钉钉子”精神,用足“绣花”功夫,认真落实“五个一批”,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我们在脱贫攻坚中,以‘六个聚焦’为切入点,即聚焦收入、聚焦保障、聚焦发展、聚焦合力、聚焦满意度、聚焦落实。有力有序地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李德琦介绍,抓实产业和就业扶贫,解决安全住房、就医就学难题,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等有力措施。大理州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5年来,脱贫攻坚有力有序推进。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50%涉农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投向当年脱贫摘帽县。抓实产业扶贫,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以及电商扶贫、资产收益、委托经营等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加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持续增加贫困户收入。筹措产业互助资金1.6亿元,建成互助社617个。抓实健康扶贫,构筑建档立卡贫困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4道保障线。本报记者 博达 胡梅君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