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网,每日更新最新大理新闻!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百年气象站观测员坚守最后的阵地:致敬历史 传承技艺

标签:国家 长春 气象 气候 观测  日期:2021-04-12 00:17
气象观测员已成为正在消失的职业,犹如一个听诊器,这是天气预报必备的数据,点入记录纸,自从2010年开始逐步实现自动化,可是我还得不停地往外跑,一个世纪的风雨让这座百年老站积累了

  长春4月12日电 (记者 郭佳)10年过去了,孙克敏的耳边依然时常响起摩尔斯电码的“嘀嘀”声。近日,她接受记者采访时,将其称之为“永不消逝的电波”。

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气象观测场一景 张瑶 摄

  孙克敏不是电报员,而是一名气象观测员。她工作在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这是世界气象组织认定的“百年气象站”。不过,在气象观测自动化的浪潮下,气象观测员已成为正在消失的职业。

  7时15分,孙克敏准时将直径3米的探空气球放飞。它携带探空仪器升空,犹如一个听诊器,从低空逐层扫描至高空,从而获得空中的气象要素值。这是天气预报必备的数据。

20世纪80年代初,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一景 (资料图)。长春市绿园区气象局供图

  “以前探空仪发回的摩尔斯电码需人工听取压、温、湿信号,点入记录纸,再根据订正数据整理成图表,整个过程高度紧张。”孙克敏说,自从2010年开始逐步实现自动化,这项工作就完全交给电脑处理了。

  1992年,19岁的孙克敏毕业后成为了气象观测员。如今,她已是长春市绿园区气象局(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隶属该局)观象台台长。

  孙克敏说,以前的气象数据都要人工观测后进行电码翻译,再通过打电报的方式报送到上级部门。每天有24次人工观测任务。“最怕值夜班,又困又怕又不敢睡,完全是在熬心血。”

  “有一次赶上下大雨,连老鼠都钻出洞了,可是我还得不停地往外跑,确保雨量筒里的水不要溢出来,溢出来降水量就测不准了嘛。”孙克敏将头发向上一捋,“一辈子也遇不到几次,可是遇到一次就一辈子忘不掉。”

  20世纪90年代,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事业经费不足,为保证百年老站观测数据不断,他们靠出租闲置用房,自建蔬菜大棚,为企业庆典充放氢气球,为电力公司做气象环境评估等方法创收补贴经费。

  长春市绿园区气象局副局长赵永涛那时20岁出头,参加过建设蔬菜大棚。“那时我们都是一边观测,一边干活。累不累?苦不苦?肯定的。可是不能让百年老站毁在我们手上。”

孙克敏在观测积雪 (资料图) 谷浩铨 摄

  赵永涛说,一个世纪的风雨让这座百年老站积累了大量连续的气候资料,这为研究吉林省乃至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迁、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它存在的最大意义。

  如今,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承担着多种地基、空基观测任务,是吉林省气象业务最全、观测项目最多、仪器装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强的台站。

  本月初,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则是全国少数几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的台站之一。“这主要是对历史观测方法的一种传承。”赵永涛说。

  每天,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气象观测场都有人打开百叶箱记录气象数据,尽管几米之外,自动观测数据已实时回传。这或许是观天测雨的气象观测员最后的阵地。(完)

火币网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推荐阅读